金門幫致富秘訣金門,人口不到十萬(約八萬三千人),但目前遍布在全球各地的金門華僑卻高達七十餘萬人(含後代),這群「金門幫」雖已離鄉背井至少六十年,卻相繼在異地開花結果。 被稱作新加坡「船王」,擁有近百艘集裝箱貨輪的張允中指出:「我離開金門時,金門的農作物只有土豆(花生),根本沒有人想要。」資源幾乎是零。出海可能會死,留下卻不一定活得下來,所以刺激一代一代的金門人搭著舢舨,離開家鄉,形成冒險、不安全感、隨時準備移動的性格,類似海上「吉普賽人」。 「金門幫」的特色:他們這一生,早就「死」過一次,活下來都是賺的。他們比其他人更珍惜現在所有。他們雖然希望致富,做生意的手法,卻慢得像烏龜,十年、二十年的等待司空見慣。石油危機、九七年金融風暴、二○○○年科技股泡沫到這一波金融海嘯,他們都躲過去。他們賺慢錢累積財富,所以沒有失速。 這次「世界金門日」海外最大代表團領隊龍城集團董事長陳成龍,他的父親移民馬來西亞柔佛州,靠賣魚養活一家,他很清楚記得,父親跟他說金門室內裝潢人到南洋,是「逃避戰亂」,而不是尋求「暴富」;即使小時候吃過苦,價值觀卻沒有模糊過。 因為活下來不容易,他們一輩子都寧可慢,而不要因為快而翻船。張允中在船務公司工作,蹲馬步就蹲了四分之一個世紀才出來創業;同樣主張慢慢來的觀光鉅子楊忠禮,也不羨慕別人賺快錢的速度。賭場,他說不能做,「也一定不會做!」即使這個行業回收快,可能五年就拿回本錢,但是他卻選擇投資電廠,擬出一個兩百年的投資計畫,寧可等上三、四代的商機,也不羨慕一夜致富的傳說。 太平洋船務董事主席張允中一生事業沒離開過海,但是自己等創業這一天,一等就等了二十五年,他先在新加坡人開設的船務公司工作,自認已掌握了船務的專門知識與經營竅門,才決定自立門戶,開創太平洋船務公司。為何年屆半百才決定創業,張允中在接受本刊電話訪問時以閩南語回答:「呷緊係會弄破碗。」 張允中總愛將「穩健保守」掛在嘴邊,三個面向:重視風險更甚於獲利、重視衝刺既有客戶更甚於開拓新客戶,以及重視企業內部團結更甚於相互競爭。如此的生有巢氏房屋意邏輯,讓太平洋船務成立至今四十年,僅在石油危機與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時出現虧損,並因此逐步成長為新加坡最大的船務公司。汶萊第一百貨董事長林國民的經營哲學則是,有錢就開店,沒錢就等到有錢再擴張,所以六十年的發展歷史中,他沒有跟銀行借過錢,靠的都是自己賺的辛苦錢。有「汶萊金門王」之稱的劉錦國,他所創立的華和商場從一個人看管的小商店,如今成長為超過八百家大型賣場,看似風光的他,光是在做攤販階段一做就做了二十一年,成功來得晚、來得慢,卻會來得久。 金門幫逐步成為南洋諸島間最重要的貿易商後,再進一步拓展事業到岸上貿易,陸續成立「九八行」,這指的是,他們所經營的貿易洋行,所代理的貨物,僅抽取二%佣金,利潤非常低,相較於當時洋人動輒三○%利潤,有極大差距,但金門幫卻也靠著低利,將當時南洋諸島間的貿易全握在手中。 一九四○至一九七○年間,除黃祖耀家族在胡椒生意嶄露頭角外,金門幫的黃木榮、黃啟堂也在南洋陸續闖出「丁香大王」、「咖啡鉅子」等名號,極盛時期,南洋好房網將近七成的胡椒、香料與咖啡,全掌握在金門幫的手中。「九八行」的商業模式能夠成功,除了低利,還在於這是一個靠交情關係建立起的貿易網,東南亞SMI企業集團董事長黃進益即指出,金門幫很少和其他華人做生意,每個在南洋的金門人做買賣時,都會先打聽對方背景,「寧可一天做不成生意餓肚子,也絕不讓利潤被其他人分走。」 光在新加坡一地,就可見到超過三十個金門會社,甚至較人口數是金門十倍的泉州會社還多出一倍。會社,在移民華人世界已是常態,不過,金門會社扮演的角色,還不只維繫海外鄉親而已,更是個商業情報站,黃進益即指出,「九八行」許多貿易商品的價格,都是在金門會社中訂出來的。 對於上一代命是撿來的金門幫來說,與其說他們很會做生意,不如說他們做生意很懂得走「活」棋。中國有句諺語:「不能一條路走到『黑』!」意思是,再有把握,都不孤注一擲。「巧的和笨的一般長」,這句話可以解讀為聰明人賺快錢和比較笨的人賺慢錢,時間拉長了其實賺得一樣多。資料來源:商業週刊 作者●胡釗維 先生 室內設計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k74ukyeo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